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论文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Witness

热门推荐热门推荐
左
右

我国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及生态管理现状及展望

所属分类:科研论文    发布时间: 2021-12-07    作者:熊强,李为众,童严严,刘超华,黄求应,高勇勇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1.宜昌市白蚁防治研究所,宜昌433000;

2.宜昌市康居害虫防治有限公司,宜昌433000;

3.华中农业大学,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摘要:白蚁危害关系到公共安全,在城市或人口密集地尤其需要重视白蚁危害带来 的公共安全问题及隐患。我国开展城市白蚁预防工作已有近30年,有效地降低了各地城区 的白蚁危害率。目前,我国的白蚁防治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状,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将逐渐 取代传统的“毒土屏障法”。本文综述了新建房屋白蚁预防餉现状和不足,以及白蚁监测 控制技术在新建房屋预防中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 “诱杀合一”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建筑场 地生态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白蚁预防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房屋建筑;白蚁;诱杀合一;生态吩蚁

Termite Prevention and Eco -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for New Houses and Buildings in China

Xiong Qiang1, Li Weizhong1, Tong Yanyan1,

Liu Chaohua2, Huang Qiuying3, Gao Yongyon3

(1. Institute of Yichang Termite Control, Yichang 443000, China;

2.Yichang Kangju Pest Control CO. , LTD ;

3.Insect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Hubei Key Laborator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ermite damage related to public safety and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for public safety issues and risks that caused by termite during densely populated or urban area. Termite prevention carried out for nearly 30 years and reduced the rate of termite damage efiectively. Termite control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statu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ermite monitor _ controlling technology will gradually replaced the " toxic soil barrier" .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monitor -controlling technology applied in termite prevention of new houses and buildings,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u trapping and killing unificationn combine with ecological prevention of the tennite.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rmite; trapping and killing unification; ecological prevention of the termite

白蚁是破坏性很强的世界性害虫,城市房屋白蚁危害涉及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尤


其需要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根据2004年修订发布的《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 规定》(建设部130号令,以下简称130号令),我国白蚁危害地区城市新建、改建、 扩建、装饰装修的房屋必须实施预防处理。“ 130号令”是当前我国白蚁防治纲领性的 部门规章,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多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并 积极开展白蚁防治工作,控制房屋白蚁危害(李为众等,2015)。

“毒土屏障法”作为预防地下白蚁危害的方法在国外应用已超过半个世纪(Su和 Scheffrahn, 1998),我国自实施城市房屋白蚁预防以来,一直采取"毒土屏障法"开展 房屋白蚁预防工作。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白蚁防治逐渐由单一的化学防 治向综合治理(IPM)转变。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白蚁防治工 作的意见,目前,浙江等地正在全面推行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取代“毒土屏障法”进行 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白蚁防治转型升级已成必然趋势。本文综述了我国新建房屋白蚁 预防现状和监测控制技术在白蚁预防中的应用及不足,提出“诱杀合一”和从建筑生 态的角度来控制白蚁危害,以期为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1新建房屋建筑白蚁预防现状

1.1新建房屋白蚊预防现状

1. 1. 1化学屏障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有白蚁危害的城市逐渐开始开展新建房屋建筑的白 蚁预防工作,喷洒化学药剂形成毒土屏障一直是.主要的预防方法(刘显钧,2006)0 通过药物处理房屋基础、基础墙两侧、散水坡、外墙外侧、柱基、桩基沿柱、桩四周、 变形缝、收缩缝等位置土壤后,在房屋基础地面下及周边形成连续性的毒土屏障,防止 白蚁侵入房屋。1999年建设部发布《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建设部72号令) 后,我国城市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工作已在白蚁危害的大多数地区开展。白蚁预防药物过 去使用的主要包括亚碑酸盐、滴滴涕、氯丹、艾氏剂、狄氏剂及毒死婢等杀虫剂,目前 我国使用的白蚁预防药剂主要有氧戊菊酯、氯菊酯、氯氤菊酯、毗虫咻和联苯菊酯等杀 虫剂(庞正平和刘建庆,2010)。

1. 1.2物理屏障

物理屏障法是利用砂粒、不锈钢网筛等来隔绝白蚁入侵房屋的方法。随着人们对环 境问题和化学防治替代方法的日益重视,物理屏障法在国际上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关 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以及我国广东均开展过物理屏障预防白蚁入侵的研 究,效果较好的有砂粒、火山岩粒、玄武岩粒、花岗岩粒、粗煤炉渣等(胡剑等, 2006)o

1.2当前白蚁预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统一和规范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实现专业术语标准化,同 时为加强房屋白蚁预防工程的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相继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50768—2012《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和行业标准JGJ/T 245—2011《房屋白蚁 预防技术规程》。在国家相关部门和各地白蚁防治单位的努力下,白蚁预防事业取得了 较大的发展。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当前的白蚁预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

解决。

1.2. 1包治期难以满足

根据《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设部令第130号)白蚁预防工程保质期限为15年。白蚁防治药剂在土壤中受环境因 素的影响经过微生物降解、光解、水解、吸附、迁移、挥发等各种方式直接缩短了其持 效期(牛立志,2013)0氯丹和灭蚁灵持效期较长,在土壤中半衰期可达10年以上, 在氯丹、亚碑酸、灭蚁灵等被禁止生产和使用后,替代药剂拟除虫菊酯类和毗虫咻均表 现出持效期缩短的问题。据报道,在野外条件下,药剂在土壤中的稳定性顺序为:氯菊 酯〉氤戊菊酯〉联苯菊酯〉毒死脾〉氯氤菊酯〉丙胺磷(Howell和Pawson, 1996) o应 用联苯菊酯(0.062%)和毒死婢(1%)以3L/irf进行预防施药,一年后它们在土壤 中的残留率分别为33.7%、21.5%,推算出半衰期分别为302. 6d、186.3d (林雁等 2006;林雁和邹顺弟,2007)0在美国的野外试验表明,联苯菊酯(0.062%)持效期 .长可达14年,其他药剂均在14年以下,有的甚至只有2-3年(毛伟光等,2008 )o 另外,结合气象因素、药剂质量以及施药技术等原因,白蚁预防持效期几乎不可能达到 15年(谭速进,2004) o 1.2.2影响生态环境

根据《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JGJ/T 245—2011),药物屏障应连续设置,垂直 屏障土壤中的药液使用剂量应为25~30L/m2,水平屏障土壤中的药液使用剂量应为 3 ~5Vm2o在确保预防效果的前提下,需高浓度、高剂量多次施药,大大增加了有毒 化学药剂在环境中的使用量,势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1.2.3防治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白蚁预防仍以喷洒化学药剂为主,物理屏障法在堤坝白蚁防治、建筑物 伸缩缝、卫生间、厨房、管道井、立柱等局部区域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但尚处于实验 研究上。单纯的化学施药且不考虑检查原有蚁害、不清理建筑场地纤维素垃圾、不检疫 移栽苗木等,都会影响预防效果。

2监测控制技术在新建预防中的应用

2.1形势政策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大自 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全国白 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建房〔2012〕92号),白蚁防治应建 立环保型新技术推广机制,实现白蚁防治方式转型升级,使白蚁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化 学药物使用量大幅降低,实现白蚁防治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浙江省已率先开始全面推行监测控制技术取代“毒土屏障法”进行白蚁预防的工 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白蚁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 〔2014〕131号),杭州、宁波自2015年1月1日来全面推行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其他 设区市自2015年6月1日起全面推行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由浙江省白蚁防治中心主编,

卷史邑虫研究(第十二卷)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的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房屋白蚁监测控制技术规程》 (DB33/T 1108-2014)作为我国首部房屋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的标准也于2014年12月1 日起施行。同时为推广监测控制技术防治白蚁,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财政厅也发布了 《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财政厅关于核定监测控制技术白蚁预防费标准的通知》(浙价 费〔2015〕33号)。可以说,监测控制技术取代“毒土屏障法”将是全国白蚁防治行 业防治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2.2应用现状

在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工程中,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在房屋建成及外围绿化完工后安 装,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白蚁取食,即更换或放置毒饵,白蚁取食毒饵后在群体中通过 交哺和修饰行为互相传递.终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效果,运用诱杀系统灭治地下白蚁在 国内外已经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宋建新和周云,2014; Rust和Su, 2012; Su, 2007)o

目前,浙江省已在全面实行监测控制技术进行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杭州自2006年 开始试点白蚁监测控制系统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应用中监测控制技术具有绿色 环保、针对性强、持效性强、灭治彻底等优点。宜昌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并试 点了大量采用药饵法控制新建房屋白蚁危害的案例,通过在地坪以下设置药饵,不加以 移动、取出和检查,复检未发现白蚁危害。作为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的白蚁控制方 法,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在新建房屋白蚁预防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2.3存在的问题

白蚁防治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监测控制技术的应用是转变防治方式的重要 措施之一。当前其他有白蚁危害地区应积极推广应用监测控制技术,同时加强技术研 究,改善监测控制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当前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的不足主要包括:①操作繁琐且成本高。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埋入地下之后,每年甚至每个月要定期检查所有装置1 ~2次,工作量较大、成本高。 ②监控持效性较短。白蚁监控装置一般安装于浅层地表,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可能 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监控装置丢失。木质饵料埋入地下损耗比较严重,天气条件如降雨 对饵料的浸泡导致损坏也需要考虑,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饵料很容易发霉。③监测干扰白 蚁正常活动。目前应用的白蚁测装置需经常检查是否有白蚁出现,而地下白蚁对各种干 扰非监常敏感,频繁地更换饵料或是投放毒饵时所产生的惊扰可能会导致正在取食的白 蚁立即转移。④监测控制装置在应用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白蚁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控制装置大量应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效率低、效果差。

3新建房屋建筑生态防蚁

从建筑本身及周边环境出发,通过控制蚁患滋生环境和传播条件,从源头上遏制蚁 害发生,结合有效的白蚁预防方法便可控制蚁害发生(李栋等,2001 )0

3.1建筑设计

新建房屋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预防白蚁的作用,根据相关要求,房屋应有良好的通 风、采光、防潮、排水条件,与土壤宜接接触的部位应具有抗白蚁性能,厨房、卫生间 等潮湿位置的墙体,不宜采用空心砖墙结构和木质材料。

3.2场地清理

房屋建筑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设施工单位未及时清除建筑场地所遗留的废旧木质材 料和其他含有纤维素的废弃物为白蚁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对建筑安全带来威胁, 做好“含纤维素垃圾”清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基地清理、回填土 清理、客土回填清理、本土回填清理建筑垃圾回填土清理、木模板拆除等方面(许如 银和袁晓栋,2000;刘仁元,2005;李濮和侯蕾,2013)。

3.3园林绿化检疫

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面积的加大,大量园林植物的引入,导致园林绿化白蚁危害 有加重的趋势。部分小区园林绿化材料未经检验,可携大量的活体白蚁,成为了房屋建 筑蚁害发生的传染源。因此,绿化单位要严把质量关,引进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的, 特别是未携带活体白蚁的苗木,同时严把验收关,验收时发现“有白蚁危害迹象的树 木必须无条件更换”。

4展望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们对住房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在国家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毒 土屏障法”使用大量化学药剂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终将被淘汰;以诱杀为基 础发展而来的白蚁监测控制技术作为替代方法高效低毒、针对性强,在白蚁防治转型升 级过程中将扮演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针对目前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在我国城市新建房屋白蚁预防中存在的问题,白蚁预防 应综合考虑预防效果和预防成本,简化操作。一种可能的方案是绕过“监测”,从一开 始即使用毒饵,通过采取措施使毒饵在白蚁取食之前能够保持长效而不腐烂、长霉。 Su (2007)通过试验表明,采取聚乙烯薄膜包裹饵料和饵剂并用塑料缆线缠绕的方法, 足以承受高温、降雨及温差变化等条件,同时白蚁能够蛀蚀包裹材料而取食饵料、饵 剂。宜昌市白蚁防治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开始研究并筛选饵剂包埋材料, 当取食的白蚁达到一定数量后,蛀破塑料袋取食饵剂(刘显钧,2015; Li等,2010), 目前,宜昌市康居害虫防治有限公司于2015年已将该方法及成果申请..。通过解决 饵料特别是饵剂在自然环境下易腐烂生霉的问题,即可将“监测、控制”简化为“诱 杀合一”,大大降低当前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的成本,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白蚁作为世界性害虫,其防治还应结合白蚁生活习性和当地相关生态因素(Sileshi 等,2009)0在新建房屋白蚁预防中,建筑本身、含纤维素建筑垃圾以及引入的园林苗 木都是蚁害发生重要生态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建筑生态防蚁,将相关工作程序化、规范 化,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白蚁预防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胡剑,钟俊鸿,郭明昉.2006.物理屏障预防白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昆虫知识,43 (1):

27 -32.

华中昆虫研究(第十二卷)

李栋,田伟金,黎明.2001.白蚁的生态防治方法与技术[J].昆虫知识,38 (5): 380 - 382. 李濮,侯蕾.2013.白蚁防治技术标准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误区分析[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19 (5): 440 - 443.

李为众,熊强,童严严,等.2015.我国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的法规现状及展望[J].中华卫生杀 虫药械,21 (3): 314-316, 320.

林雁,黄晓光,张锡良.2006.毒死卿、联苯菊酯在模拟房屋白蚁预防施工的野外试验地的残留 动态研究[J].农药学学报,8 (2): 1-5.

林雁,郭顺弟.2007.常用白蚁防治药剂的降解、持效期的研究与探讨[J].农药,46 (9): 586-590.

刘仁元.2005.浅议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流程及含纤维建筑垃圾清理的方法[J].白蚁防治(4): 8 -9.

刘显钧.2006.药饵法对新建房屋白蚁控制技术的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12 (2): 124 - 12 &

刘显钧.2015.白蚁诱杀装置的研制及应用[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1 (4): 416 - 420.

毛伟光,叶天降,莫建初.2008.关于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措施的思考[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14 ( 2): 137 -139.

牛立志.2013.白蚁预防药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19 (5): 444 - 446.

庞正平,刘建庆.2010.我国白蚁防治药剂的农药登记概况[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16 (1): 67 - 68.

宋建新,周云.2014.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对新建预防的效果分析——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桂花城 桂花苑为例[J].城市害虫防治(4): 12-15.

谭速进.2004.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处理保证期限的探讨[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10 (1): 49-51.

许如银,袁晓栋.2000.房屋建筑物的白蚁防治及环境管理[J].白蚁科技,17 (4): 31-33. 宜昌市康居害虫防治有限公司.一种防治白蚁的药剂,制备方法以及防治白蚁的装置:中国,

CN104823993A [P], 2015 - 08 -12.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白蚁防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4 - 11 - 29) . http: //zfxxgk. zj. gov. cn/xxgk/jcms_ files/jcmsl/web57/site/art/2014/12/5/ art_ 9503_ 68621. html.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 DB33/T 1108 -2014.房屋白蚁监测控制技术规程[S].杭州:浙江工 商大学出版社,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2. GB/T 50768-2012,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T 245—2011,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本社,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12 - 06 - 21 ) . http: //www. mohurcL gov. cn/zcfg/jsbwj _ 0/jsbwjfdcy/201209/120120911 _ 211355. html.

Howell H N, Pawson B M. 1996. Persistence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ermiticides to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from five soil types and locations in Texas [ J]. Sociobiology, 28 (3): 337 -363.


Li W Z, Tong Y Y, Xiong Q, el al. 2010. Efficacy of Three Kinds of Baits Against the Subterranean Termite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in Rural Houses in China [J]. Sociobiology, 56 (1): 209 - 222.

Rust M K, Su N Y. 2012. Managing social insects of urban importance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57: 355 -375.

Sileshi G W, Nyeko P, Nkunika P 0 Y, et al. Integrating Ethno-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ermites for Sustainable Termite Management and Human Welfare in Africa [ J]. Ecology & Society, 2009, 14 (1): 124 -145.

Su N Y, Scheffrahn R H. 199& A review of subterranean termite control practices and prospect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mes [J].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Reviews, 3 (1) : 1 -13.

Su N Y. 2007. Hermetically Sealed Baits for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00 ( 2): 475 - 482.